实验室超纯水器作为关键水质纯化设备,广泛应用于色谱分析、分子生物学实验、痕量元素检测等领域,其核心功能是通过预处理、反渗透(RO)、离子交换、紫外杀菌等模块,将自来水或蒸馏水提纯至电阻率≥18.2MΩ・cm 的超纯水。然而,原水中的钙、镁离子(形成碳酸盐、硫酸盐垢)、硅化物(形成硅垢)及金属氧化物(形成氧化铁垢),在设备运行过程中易在反渗透膜、管路、加热部件表面沉积形成水垢。结垢不仅会导致反渗透膜通量下降(通常结垢后通量可降低 30%-50%)、产水水质恶化,还可能引发管路堵塞、加热效率降低甚至设备损坏。本文将从结垢成因分析、分模块防垢措施、日常维护策略三个维度,提供系统化的结垢预防方案,确保超纯水器长期稳定运行。
碳酸盐垢(钙、镁垢):原水中的 Ca²⁺、Mg²⁺与 HCO₃⁻在反渗透膜浓缩过程中,因水的渗透压升高、pH 值变化(通常 RO 浓水侧 pH 值比进水高 0.5-1.0),导致 CaCO₃、MgCO₃溶解度降低并析出,附着在膜表面形成致密水垢。当原水硬度(以 CaCO₃计)>150mg/L、回收率>75% 时,碳酸盐垢形成风险显著增加。
硫酸盐垢(硫酸钙、硫酸钡垢):原水中的 SO₄²⁻与 Ca²⁺、Ba²⁺结合形成硫酸钙(CaSO₄)、硫酸钡(BaSO₄),这类水垢溶解度极低(25℃时硫酸钙溶解度仅 2.4g/L),即使在低浓度下也易在反渗透膜或浓水管路中沉积,尤其当原水硫酸盐含量>200mg/L 时,结垢概率大幅上升。
硅垢:原水中的可溶性硅(以 H₄SiO₄形式存在)在反渗透浓缩过程中,当浓水侧硅浓度超过溶解度(通常为 100-120mg/L,随温度升高而增加)时,会形成无定形二氧化硅(SiO₂)垢,附着在膜表面或设备内壁。硅垢质地坚硬,难以清除,且会严重阻碍水分子透过膜孔,导致产水量骤降。
金属氧化物垢:原水中的 Fe³⁺、Mn²⁺、Cu²⁺等金属离子,在氧化作用下形成氧化铁(Fe₂O₃)、二氧化锰(MnO₂)等氧化物,或与水中的 OH⁻结合形成氢氧化物沉淀,附着在预处理滤芯、反渗透膜表面,不仅影响水质,还可能加速膜的氧化降解。
设备性能衰减:反渗透膜表面结垢会导致膜通量下降(每增加 1mm 厚的水垢,通量可降低 15%-20%),为维持产水量需提高操作压力,增加能耗;同时,水垢会吸附水中的有机物、微生物,导致产水电阻率降低(可能从 18.2MΩ・cm 降至 10MΩ・cm 以下),无法满足高精度实验需求。
设备寿命缩短:水垢附着在加热部件(如紫外杀菌灯套管、电加热棒)表面,会导致热传导效率降低(水垢的导热系数仅为金属的 1/10-1/50),加热部件局部温度过高,易出现老化、开裂;管路结垢会导致水流阻力增大,增加水泵负荷,可能引发水泵电机烧毁。
维护成本增加:结垢后需频繁更换反渗透膜(正常膜寿命为 2-3 年,结垢后可能缩短至 1 年以内)、预处理滤芯,且需使用化学清洗剂(如柠檬酸、盐酸)进行除垢,不仅增加耗材成本,还可能因清洗不当对膜造成腐蚀。
离子交换软化处理:
原理:在预处理阶段安装钠离子交换树脂柱,利用树脂中的 Na⁺与原水中的 Ca²⁺、Mg²⁺进行交换(Ca²⁺ + 2R-Na → R₂-Ca + 2Na⁺),将水的硬度降至 50mg/L(以 CaCO₃计)以下。
操作要点:选择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(如 001×7 型),树脂装填量需根据原水硬度和设备产水量计算(通常每升树脂可处理 1000-1500L 硬度为 100mg/L 的原水);当树脂交换能力饱和(出水硬度>50mg/L)时,需用 8%-10% 氯化钠溶液进行再生(再生液用量为树脂体积的 2-3 倍,再生时间 30-60 分钟)。
投加阻垢剂:
适用场景:原水硬度较高(>300mg/L)或不适合安装离子交换柱的场景,通过向反渗透进水中投加阻垢剂,抑制钙、镁、硅离子的析出与沉积。
阻垢剂选择与投加:优先选择环保型阻垢剂(如聚羧酸类、有机膦酸盐类,如 HEDP、ATMP),这类阻垢剂通过螯合金属离子、分散水垢颗粒,阻止水垢形成;投加量需根据原水水质计算(通常为 2-5mg/L),可通过设备自带的计量泵自动投加,确保投加均匀(避免过量导致膜污染)。
活性炭吸附与精密过滤:
活性炭滤芯(通常为颗粒活性炭)可去除原水中的余氯(余氯会氧化反渗透膜,同时可能与水中有机物反应生成三卤甲烷,增加结垢风险),确保反渗透进水余氯含量<0.1mg/L;
精密过滤器(孔径 5μm 或 1μm)可去除原水中的悬浮物、胶体颗粒(如泥沙、微生物絮体),这些颗粒会作为水垢的 “晶核",加速水垢形成,因此需定期更换精密滤芯(通常每 1-2 个月更换一次,根据原水浊度调整)。
控制回收率与浓水排放:
回收率是指产水量与进水量的比值,回收率过高会导致浓水侧离子浓度急剧升高(如回收率从 70% 提升至 80%,浓水侧离子浓度可增加约 50%),显著增加结垢风险。因此,需根据原水水质设定合理回收率:原水硬度<100mg/L 时,回收率可设为 75%-80%;原水硬度 100-300mg/L 时,回收率设为 70%-75%;原水硬度>300mg/L 时,回收率需降至 65%-70%。定期检查浓水管路是否通畅,避免因浓水排放不畅导致浓水在膜壳内滞留,形成局部高浓度区域,引发结垢;若发现浓水流量减小,需及时清理浓水管路中的堵塞物(如水垢、杂质)。
调节进水 pH 值:
对于碳酸盐垢,可通过向反渗透进水中投加盐酸或硫酸,将进水 pH 值调节至 6.0-6.5(25℃时,CaCO₃的溶解度在 pH=6.0 时比 pH=7.5 时高 3-4 倍),抑制 CaCO₃的析出;
调节时需使用高精度 pH 计(精度 ±0.1)实时监测进水 pH 值,避免 pH 值过低(<5.5)导致反渗透膜(尤其是醋酸纤维素膜)被腐蚀,同时需控制酸的投加量,防止浓水侧 pH 值过低引发管路腐蚀。
控制运行温度:
反渗透膜的最佳运行温度为 20-25℃,温度过低(<10℃)会导致水的黏度增加,膜通量下降,为维持产水量需提高操作压力,可能加速水垢沉积;温度过高(>35℃)会导致膜的孔径扩大,截留率降低,同时会增加硅垢的形成风险(温度每升高 10℃,硅的溶解度可增加约 20%,但高温也可能导致已溶解的硅更容易析出)。
因此,需在设备机房安装空调或温控装置,将环境温度控制在 20-25℃,若原水温度波动较大,可在预处理阶段安装换热器,稳定反渗透进水温度。
离子交换柱防垢:
离子交换柱(尤其是混床树脂柱)在运行过程中,若进水含有较高浓度的钙、镁离子(未被预处理去除),会导致树脂表面形成碳酸盐垢,影响树脂的交换能力;
预防措施:定期监测离子交换柱进水硬度(确保<50mg/L),若硬度超标,需检查预处理模块(如钠离子交换树脂是否失效、阻垢剂投加是否正常);同时,定期对离子交换柱进行反洗(反洗流速 10-15m/h,反洗时间 15-20 分钟),去除树脂表面附着的杂质和少量水垢。
紫外杀菌器与管路防垢:
紫外杀菌器的套管(通常为石英材质)若附着水垢,会阻碍紫外线穿透,降低杀菌效果;管路(尤其是不锈钢管路)内壁结垢会导致水流阻力增大,还可能滋生微生物(水垢为微生物提供了附着场所);
预防措施:定期(每 3-6 个月)拆卸紫外杀菌器套管,用软布蘸取 10%-15% 柠檬酸溶液擦拭套管表面,去除水垢(避免使用硬毛刷,防止划伤石英套管);对于管路系统,可每 6-12 个月进行一次化学清洗(用 2%-3% 柠檬酸溶液循环清洗管路,清洗时间 30-60 分钟),去除管路内壁的水垢和杂质。
水质指标监测:
每日监测反渗透进水硬度(使用 EDTA 滴定法,精度 ±1mg/L)、余氯含量(使用余氯测试盒,精度 ±0.05mg/L)、pH 值(每 2 小时记录一次),确保指标符合预处理要求;
每周监测反渗透浓水侧硅浓度(使用硅钼蓝分光光度法,精度 ±0.1mg/L),若浓水硅浓度接近溶解度(如 25℃时接近 100mg/L),需降低回收率或投加硅阻垢剂;
每月监测超纯水电阻率(使用在线电阻率仪,精度 ±0.1MΩ・cm),若电阻率持续下降(如从 18.2MΩ・cm 降至 15MΩ・cm 以下),需检查反渗透膜是否结垢(可通过测定膜的通量变化,若通量比初始值降低 15% 以上,可能存在结垢)。
运行参数监测:
每日记录反渗透进水压力、浓水压力、产水流量(精度 ±0.1L/min),计算膜的压差(进水压力 - 浓水压力),若压差比初始值增加 0.05MPa 以上,可能是膜表面结垢导致水流阻力增大;
每周检查阻垢剂计量泵的运行状态(如流量是否正常、有无泄漏),确保阻垢剂投加量准确(可通过取样检测浓水阻垢剂浓度,通常为 1-3mg/L)。
预处理模块维护:
精密滤芯:根据原水浊度(浊度>5NTU 时缩短更换周期),每 1-2 个月更换一次;更换时需关闭进水阀门,排空管路内的水,避免杂质进入后续模块;
钠离子交换树脂:每 3-6 个月检测一次树脂交换能力(通过测定出水硬度),若出水硬度>50mg/L,需进行再生处理;再生后需用纯水冲洗树脂柱至出水硬度<10mg/L,再投入使用;
活性炭滤芯:每 6-12 个月更换一次(若原水余氯含量较高,可缩短至 3-6 个月),更换后需冲洗至出水余氯<0.05mg/L。
反渗透膜维护:
定期冲洗:每日设备停机前,用反渗透产水冲洗膜组件 10-15 分钟,去除膜表面附着的污染物和离子,减少水垢形成;
化学清洗:当膜通量降低 15% 以上或压差增加 20% 以上时,需进行化学清洗;针对碳酸盐垢,使用 1%-2% 柠檬酸溶液(pH=2.0-3.0),在 30-35℃下循环清洗 60-90 分钟;针对硅垢,使用 0.5%-1% 氢氟酸溶液(需严格控制浓度和清洗时间,避免腐蚀膜),或专用硅垢清洗剂;清洗后需用纯水冲洗膜组件至出水 pH 值恢复正常(6.5-7.5),再重新启动设备。
管路与设备外壳维护:
每 3-6 个月用湿布擦拭设备外壳(避免使用酒精、丙酮等腐蚀性溶剂),清理设备周围的杂物,确保设备通风良好;
每 6-12 个月检查管路连接部位是否有泄漏(尤其是浓水管路,因浓水离子浓度高,泄漏后易在管路外壁形成水垢),若发现泄漏,需及时更换密封件(如 O 型圈,优先选择耐化学腐蚀的氟橡胶材质)。
系统排空与清洗:
关闭原水进水阀门,排空预处理模块、反渗透膜组件及管路内的水;
用 1%-2% 柠檬酸溶液循环清洗反渗透膜组件 30-60 分钟,去除膜表面可能残留的离子和污染物,然后用纯水冲洗至出水 pH 值正常;
对离子交换柱,用 8%-10% 氯化钠溶液再生后,用纯水冲洗至出水硬度<10mg/L,再充满纯水密封保存(防止树脂干燥失活)。
定期维护:
每 2 周对设备进行一次空载运行(启动水泵,让纯水在系统内循环 30 分钟),防止管路内滋生微生物和水垢沉积;
检查设备内的防腐剂(如阻垢剂、树脂再生液)是否有效,若发现防腐剂失效,需及时补充或更换。
微信公众号
移动端浏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