霉菌培养箱作为微生物实验室核心设备,其精准的温湿度控制与无菌环境是保障实验数据可靠性的关键。在日常操作中,若忽视规范使用,不仅可能导致培养失败,还可能引发设备故障或生物安全风险。以下从操作前准备、运行中监控、维护保养及安全防护四大维度,详细梳理霉菌培养箱的使用注意事项,助力实验室人员安全高效开展实验。
一、操作前准备:筑牢实验基础
操作前的细致检查是避免后续问题的首要环节。首先需确认设备放置环境符合要求:应将培养箱置于通风良好、远离热源(如暖气、烘箱)与水源(如水槽、加湿器)的平整台面,箱体四周预留至少 10cm 散热空间,防止因散热不畅导致温度波动。同时,需检查电源电压是否与设备额定电压匹配(通常为 220V/50Hz),电源线有无破损、插头接地是否牢固,避免漏电隐患。
其次,内胆清洁与灭菌至关重要。每次使用前,需用 75% 医用酒精擦拭内胆内壁、隔板及门封条,去除残留污渍与微生物;若培养需求较高,可开启设备紫外灭菌功能(通常需 30 分钟以上),灭菌期间严禁打开箱门,避免紫外线对人体造成伤害。此外,需检查水箱水位:加湿水箱需加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至 “MAX" 刻度线,严禁使用自来水(易产生水垢堵塞加湿系统),缺水时需及时补充,防止湿度控制失效。
最后,需提前校准参数。根据实验需求设定温度(霉菌培养常用温度为 25-30℃)、湿度(通常为 80%-95% RH)及培养时间,设定后观察设备显示屏参数是否稳定,可放入校准过的温湿度记录仪进行 24 小时预运行,确认温湿度波动范围符合实验要求(温度波动≤±0.5℃,湿度波动≤±5% RH)后,再放入样品。
二、运行中监控:保障实验精准
设备运行期间的实时监控是确保培养效果的核心。首先需避免频繁开箱:每次开箱会导致箱内温湿度剧烈波动,影响霉菌生长,建议通过设备观察窗查看样品状态,确需开箱时需快速操作,并在开箱后等待 30 分钟以上,待温湿度恢复稳定后再记录数据。同时,需定期记录运行参数,建议每 4 小时记录一次温度、湿度及样品生长情况,若发现参数异常(如温度偏差超过 1℃、湿度持续低于设定值),需立即停机检查。
其次,样品放置需规范:样品应均匀放置在隔板上,避免堆叠或紧贴箱壁,确保箱内气流循环通畅;装有液体的样品容器需加盖密封,防止液体泄漏污染内胆或滋生杂菌;不同批次、不同种类的样品需做好标识,避免混淆。此外,需注意设备负载:每台培养箱有额定负载(通常标注在设备铭牌上),放置样品总重量不得超过额定值,且每层隔板负载需均匀,防止隔板变形损坏。
三、维护保养:延长设备寿命
定期维护保养是保障设备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。每日使用后,需清洁内胆:用干净抹布擦拭内胆内壁及隔板,去除样品残留;若有液体泄漏,需用 75% 医用酒精消毒,防止杂菌滋生。每周需检查门封条:门封条若出现变形、老化或破损,会导致箱内温湿度泄漏,需及时更换;同时需清洁空气过滤器:将过滤器取出,用压缩空气吹净灰尘或用清水冲洗(若为可水洗型),晾干后装回,防止过滤器堵塞影响气流循环。
每月需校准温湿度:使用经过计量认证的温湿度校准仪,将传感器放入箱内不同位置(如上层、中层、下层,前部、中部、后部),在设定温度下稳定 2 小时后记录数据,若偏差超过允许范围,需联系专业人员进行校准。每季度需检查加湿系统:拆卸加湿水箱,清洁水箱内壁水垢(可用柠檬酸溶液浸泡后冲洗);检查加湿管是否堵塞,若有堵塞需用细软毛刷清理,确保加湿功能正常。每年需进行全面维护:请专业技术人员对设备压缩机、风机、温控器等核心部件进行检修,更换老化零件,确保设备性能达标。
四、安全防护:规避风险隐患
霉菌培养过程中存在生物安全与设备安全风险,需做好全面防护。首先,个人防护不可忽视:操作时需穿戴实验服、一次性手套、口罩,若培养的霉菌具有致病性,需佩戴护目镜及防毒面具,避免吸入霉菌孢子或接触皮肤;实验结束后,需及时脱下防护用品,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双手,防止交叉污染。
其次,应急处理需规范:若发生霉菌泄漏,需立即停机,关闭设备电源,穿戴好防护用品后,用含氯消毒剂(如 84 消毒液,浓度为 500mg/L)喷洒消毒泄漏区域,消毒后静置 30 分钟,再用干净抹布清理;若设备出现异常声响(如压缩机异响、风机噪音过大)或异味(如焦糊味),需立即断电停机,检查是否存在电路故障或部件损坏,严禁在故障未排除前继续使用。
此外,需注意用电安全:设备需单独使用一个插座,严禁与其他大功率设备共用插座,防止电路过载跳闸;雷雨天气需关闭设备电源,拔掉插头,防止雷击损坏设备;设备长期不使用时,需清空内胆,清洁干燥后切断电源,套上防尘罩,存放在干燥通风处。
总之,霉菌培养箱的使用需严格遵循 “规范操作、实时监控、定期维护、安全第一" 的原则,只有将注意事项落实到每一个环节,才能确保实验数据准确可靠,延长设备使用寿命,同时保障实验室人员安全与环境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