色谱 - 质谱联用仪(GC-MS)作为集分离与检测功能于一体的分析设备,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、食品检测、医药研发等领域。其核心在于通过气相色谱(GC)实现复杂样品的高效分离,再由质谱(MS)完成精准定性与定量分析,二者协同工作对设备稳定性、灵敏度要求。若长期缺乏科学维护,不仅会导致检测结果偏差、重复性下降,还可能引发部件损坏,增加维修成本。因此,建立系统化的维护体系,是确保 GC-MS 持续高效运行的关键。以下从日常维护、定期维护、特殊情况处理及维护注意事项四个维度,详细阐述 GC-MS 的维护要点。
进样口维护:进样口是 GC 模块的易污染部位,每次实验结束后,需拆下进样口衬管,观察是否存在油污、颗粒物或样品残渣。若有污染,可用甲醇或丙酮浸泡衬管 15-20 分钟,再用氮气吹干后重新安装;若衬管内壁出现明显划痕、涂层脱落,需直接更换新衬管(建议每分析 50-100 个样品后更换一次)。此外,需定期检查进样口密封垫(石墨垫或硅胶垫),若发现密封垫变形、漏气(可通过仪器压力显示异常判断),应立即更换,防止载气泄漏影响分离效果。
色谱柱维护:色谱柱是 GC 分离的核心部件,需避免过载、高温损伤及污染物堵塞。每次实验结束后,应在高于实验终温 10-20℃(但不超过色谱柱最高使用温度)的条件下,用载气反向吹扫色谱柱 20-30 分钟,去除柱内残留的高沸点样品组分;若长期不使用,需将色谱柱两端用密封帽密封,并存放在干燥、阴凉处。同时,需定期检查色谱柱连接部位(与进样口、检测器的接口),确保螺母拧紧,避免载气泄漏导致分离效率下降。
离子源维护:离子源是 MS 产生离子的关键部件,易受样品中杂质(如盐类、油脂)污染,导致灵敏度降低。每次分析高基质样品(如食品、生物样品)后,需拆下离子源,用专用清洗液(如 5% 硝酸溶液、甲醇)超声清洗离子源部件(如灯丝、极靴、透镜)15-20 分钟,再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,烘干后重新安装。若发现灯丝亮度变暗、离子信号强度明显下降,需及时更换灯丝(一般使用寿命为 1000-2000 小时)。
真空泵维护:真空泵(如机械泵、分子泵)是维持 MS 真空系统的核心,需定期检查真空泵油位(机械泵),若油位低于刻度线或油色变浑浊(呈黑色、褐色),需及时补充或更换真空泵油(建议每 6-12 个月更换一次);对于分子泵,需避免突然断电导致泵体损坏,每次关机前需按照仪器程序,待分子泵转速降至安全范围后再切断电源。同时,需定期清洁真空泵进气口的过滤网,防止灰尘、杂质进入泵体,影响真空度。
GC 模块性能检查:每月需对 GC 的柱温箱温度准确性、载气流量稳定性进行校准。通过设置不同温度点(如 50℃、100℃、200℃),用温度计测量柱温箱实际温度,与仪器显示温度对比,若偏差超过 ±1℃,需联系专业人员进行温度校准;同时,使用皂膜流量计检测载气流量,若实际流量与设定流量偏差超过 ±5%,需调整载气减压阀或流量控制器。
MS 模块真空度检查:每月需记录 MS 真空系统的真空度(如机械泵真空度应低于 10Pa,分子泵真空度应高于 1×10⁻⁶Pa),若发现真空度下降(如分子泵真空度长时间无法达到目标值),需检查真空系统是否存在泄漏(可通过氦气检漏法排查),或真空泵是否出现故障。
进样口深度清洁:每季度需拆下进样口的分流平板、衬管座,用细砂纸轻轻打磨分流平板表面(去除残留污染物),再用甲醇超声清洗后烘干;对于衬管座内的油污,可用棉签蘸取丙酮擦拭干净,确保进样口内部无残留杂质。
质谱检测器维护:每季度需对 MS 的检测器(如四极杆、离子阱)进行清洁。对于四极杆,可用专用的清洁毛刷(柔软材质,避免划伤表面)轻轻擦拭杆体,去除附着的离子残渣;对于离子阱,需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在线清洁(如通入氧气烘烤),去除阱内残留的有机物。同时,需校准 MS 的质量轴,使用标准品(如PFTBA)进行质量校正,确保质量数偏差在 ±0.1amu 以内,保障定性分析的准确性(三)每年维护:全面性能评估与专业检修
安全第一:维护过程中需严格遵守安全规范,如拆卸离子源时需佩戴防静电手套,避免静电损坏部件;更换真空泵油时需待真空泵冷却至常温,防止高温油烫伤;涉及电路检查时需切断电源,避免触电。
专用工具与耗材:使用仪器厂家推荐的专用工具(如扭矩扳手、专用螺丝刀)和耗材(如衬管、密封垫、真空泵油、标准品),避免使用劣质耗材导致部件损坏或检测误差。
详细记录:建立维护档案,记录每次维护的时间、内容、更换的部件、仪器参数变化(如真空度、柱效、灵敏度),便于追溯故障原因,制定更合理的维护计划。
人员培训:维护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,熟悉仪器结构与工作原理,避免因操作不当(如暴力拆卸、错误安装)损坏仪器(如弯曲色谱柱、碰坏离子源透镜)。
微信公众号
移动端浏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