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境检查:
确保实验室温度稳定在15-30℃范围内
相对湿度控制在30%-80%之间
检查仪器周围通风良好,无强电磁干扰源
电源检查:
确认电源电压稳定(220V±10%)
检查接地线连接可靠
建议配备不间断电源(UPS)
耗材准备:
准备足量超纯水(电阻率≥18.2MΩ·cm)
检查淋洗液存量并提前配制
准备足够量色谱柱保护液
系统启动顺序:
先开启电子设备(检测器、数据处理系统)
再启动输液泵等机械部件
最后开启检测器光源
系统平衡:
以低流速(0.2-0.5mL/min)启动泵
逐步提高至工作流速
平衡时间不少于30分钟
基线检查:
观察基线噪声应<1mV
检查基线漂移应<0.1mV/min
确认无异常峰出现
样品前处理:
确保样品溶解并无颗粒物
过0.22μm滤膜过滤
避免使用含有机溶剂的样品
进样操作:
进样前用样品冲洗进样针3-5次
进样体积不超过定量环容量的80%
避免气泡进入系统
分析方法选择:
根据待测离子选择合适色谱柱
优化淋洗液浓度和流速
设置合适的检测器参数
日常使用要点:
避免泵头干运转
更换溶剂时先停泵
定期检查柱塞杆密封圈
压力监控:
记录正常工作压力范围
压力波动应<5%
异常升高时立即排查原因
溶剂管理:
使用前脱气处理
避免使用含颗粒物的溶剂
不同溶剂更换时充分冲洗
使用条件控制:
严格控制在柱温范围内使用
避免pH值超出规定范围
防止有机溶剂浓度超标
污染预防:
样品必须充分前处理
使用保护柱延长寿命
定期反向冲洗色谱柱
保存方法:
长期不用时按说明书保存
避免干燥保存
定期用保存液冲洗
电导检测器:
保持电极清洁
定期检查电极响应
避免气泡进入检测池
紫外检测器:
定期检查光源强度
保持流通池清洁
避免长时间高灵敏度运行
抑制器维护:
按规程再生抑制器
定期冲洗抑制器
监控抑制器性能
系统冲洗:
分析结束后用超纯水冲洗30分钟
再用适当保存液冲洗
确保系统无残留样品
检查记录:
记录当日压力、基线等参数
检查耗材使用情况
记录异常现象
清洁工作:
清洁仪器外表
检查各连接处是否泄漏
清理废液瓶
系统检查:
检查所有管路连接
测试泵的流速精度
校准检测器零点
部件维护:
清洗进样阀
检查色谱柱性能
评估抑制器状态
数据备份:
备份方法文件和数据
整理实验记录
更新维护日志
全面检查:
检查所有密封圈状态
测试系统泄漏
评估基线噪声水平
深度清洁:
清洗溶剂过滤头
清洁混合器
冲洗整个流路系统
性能验证:
运行标准样品验证性能
检查保留时间重现性
评估峰面积精密度
压力升高:
检查过滤器是否堵塞
排查色谱柱是否污染
确认淋洗液浓度正确
压力降低:
检查是否有泄漏
确认泵工作正常
检查单向阀状态
压力波动:
排查是否有气泡
检查阻尼器功能
确认梯度比例准确
基线噪声大:
检查接地是否良好
确认淋洗液纯度足够
排查检测器故障
基线漂移:
确认系统已充分平衡
检查温度是否稳定
评估色谱柱状态
异常峰出现:
检查系统污染情况
确认样品是否降解
评估色谱柱寿命
峰拖尾:
检查色谱柱是否失效
优化淋洗液组成
调整流速
峰分叉:
确认样品是否过载
检查进样技术
评估色谱柱状态
保留时间变化:
确认淋洗液浓度准确
检查流速是否稳定
评估温度影响
系统清洗:
冲洗整个系统
使用适当保存液
确保无残留溶剂
部件处理:
色谱柱按说明书保存
排空抑制器内液体
保护检测器光学元件
设备保护:
断开电源
覆盖防尘罩
记录停用状态
系统检查:
检查各部件状态
确认无霉变腐蚀
测试电源系统
逐步启动:
先低压低速启动
逐步提高至工作条件
延长平衡时间
性能验证:
运行标准样品
评估系统性能
必要时重新校准
离子色谱仪作为精密分析仪器,其性能保持依赖于规范的日常操作和系统的维护保养。通过建立完善的使用规程和维护计划,可以显著延长仪器寿命,保证分析数据的准确可靠。操作人员应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,详细记录仪器状态,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。对于复杂故障,建议联系专业工程师处理,避免不当操作造成二次损坏。
微信公众号
移动端浏览